一是减少无效活动。无效活动表面看着忙碌,实际毫无绩效。
二是提升技能。通过培训或者自学使技能提升,缩短单位时间来改善绩效。
三是改变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不断创新方法来改善绩效。
四是改善设备。
这个问题是我经常做的工作,调整绩效考核是每天都要做的是,根据以往绩效数据来贴切绩效目标与公司目标,看看偏差,或者分析潜在力,这样能够得出新结论,建议岗位不固定,这样才能才能固定的挖掘员工更大的潜力,绩效考核绝对不能做的变成瓶颈,千篇一律,自然要和更多方面结合,结算数据,薪酬制度挂钩,管理制度挂钩,管理机制挂钩,管理系统挂钩,粘合度还要高,执行力自然就高了。
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建议 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在税收执法中体现出纳税服务,在纳税服务中蕴含着税收执法。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辨证关系。提高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效率与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税收执法就是纳税服务,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既要把纳税人当作管理对象,更要把纳税人当作服务对象。优化纳税服务,要坚持优质服务与严格执法并重,努力做到在严格执法中提供优质服务,在优质服务中促进严格执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办税、法律、咨询服务,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这是做好整个税收工作的前提,也是税收执法的基础。而严格的税收执法既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可以提醒纳税人循规守法,避免事后加倍处罚的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深层次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形象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热情服务,树立税收经济观、科学发展观、纳税服务观,建立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 (二)增强依法法治理念,严格税收执法行为 对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治税,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税收执法则是实现依法治税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实际是一场税务部门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过程。严格税收执法行为,还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税与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能,但组织收入必须符合依法治税的要求,是依法治税的必然结果。在依法治税与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问题上,既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也不能简单等同,两者的共同要求就是应收尽收。 (三)规范纳税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态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的对抗心理,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一要加强礼貌服务。这是一切税收服务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人员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的表现,必须坚持。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尽量简化办税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素质 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还是纳税服务,关键要看执法者的素质,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应从加强自身学习入手,使每一位税务干部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整体素质,提高综合执法能力,才能准确无误地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自觉规范执法行为,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辅导、培训、咨询等系列服务。
量化绩效的建议主要是在绩效指标的设定,不能过于盲目,不能不知道设立指标的依据和来源;不能过于复杂,事无巨细,凡事都要纳入考核;不能不停的更换绩效考核工具,换来换去不知道哪个能够适合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量化绩效可以从时间维度(即时效性)实现考核指标量化,如完成时间、批准时间、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最迟结束时间、期限天数、及时性、进度、周期等考核指标。
近日,有关税务部门绩效工资叫停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决定的出台将对整个税收管理体系产生影响,也将对国家财政收入和税务部门的工作秩序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改变。
绩效工资的意义
税务部门绩效工资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一直被认为可以有效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通过设定一定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可以激励税务人员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叫停决定的原因
税务部门绩效工资叫停的决定背后有着一定的原因。首先,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绩效工资发放不规范、浮夸等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另外,部分税务人员过于追求高额绩效工资而忽视职责和税收征管工作的本质,影响了税收征管效果和税收入正常拨付。因此,税务部门绩效工资叫停可以有效遏制这些不正之风,规范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更好地履行征收税收的使命。
影响与挑战
税务部门绩效工资的叫停无疑会对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部分税务人员或许会因为失去了绩效奖励而减少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如如何保持税收征管的高效率、高质量,如何提高税收收入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将成为税务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改革与措施
面对税务部门绩效工资叫停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税务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来应对。首先,税务部门可以适度调整工作考核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准确;其次,税务部门可以加强对税收征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此外,税务部门还可以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规范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确保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税务部门绩效工资叫停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但也将为税收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希望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能够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共同推动税收征管工作的持续向前发展。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在税收领域的应用,旨在提高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表现,从而为优化税收征管提供决策参考。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以结果为导向,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目标,激励基层税务部门的员工积极工作,促进税收工作的整体发展。在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层税务部门应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和工作任务,确定符合实际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要具体明确,可量化,同时要与税务部门的愿景和使命相一致。设定合理的绩效目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是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关键。评估指标应覆盖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包括纳税人登记、税款征收、税收统计等。通过评估指标的设定,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评估方法有多种选择,如360度评估、KPI评估、结果导向评估等。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评估方法应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基层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需要收集大量的绩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优化税收征管提供决策依据。数据要准确可靠,要求基层税务部门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机制。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奖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绩效评估结果要及时向基层税务部门的员工进行反馈,表彰业绩突出者,鼓励其发挥榜样作用。同时,对于工作不力、存在问题的员工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对于优化税收征管、提高税务部门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绩效管理,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优化税收征管,可以提高征管质量,减少税收漏税和征管风险,实现税收的有效征收。
绩效管理能够激发基层税务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和评估标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评估,促使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实现绩效目标而努力工作。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奖惩,能够公正公平地表彰优秀员工,鼓励其继续发挥榜样作用,同时对工作不力的员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绩效管理旨在提高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优化税收征管,为国家税收的有效征收和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基层税务部门应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强绩效管理的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实现税收优化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绩效改进建议可以分为体系性建议和战术性建议两部分。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整体工作流程、方法、组织、人员等进行审查,并提出加强改进的整体思路和建议;
其次,要及时总结经验,将绩效改善意见形成书面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对于绩效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首先,明确员工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并与员工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目标和期望有共同的理解。这样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让他们知道公司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指导: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讨论,可以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可以包括提供晋升机会、奖金、表扬和认可等。通过激励,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培训和发展: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可以安排内部培训、参加外部课程和研讨会等,以帮助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工作绩效。这包括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等。鼓励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应该鼓励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沟通和协作等方式来实现。综上所述,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培训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鼓励团队合作是提高员工绩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表现,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事前绩效评估是指在项目或任务开始之前,对预期的绩效目标、资源分配、风险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行事前绩效评估有助于确保项目的成功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您进行事前绩效评估:
1. 明确目标:在评估之前,确保项目的目标清晰明确,以便为评估提供依据。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以便在后期进行绩效跟踪和评估。
2. 资源评估:分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资源的充足和合理分配。同时,评估这些资源是否在预期时间内可用,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资源风险。
3. 风险评估: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对项目绩效的影响。
4. 预算和成本控制:对项目的预算进行评估,确保预算合理且能够满足项目需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关注成本控制,确保项目不会超出预算。
5. 时间管理:制定合理的项目时间表,评估项目的关键节点和里程碑。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以避免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
6. 绩效指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以便对项目进行量化的评估。这些指标应与项目目标紧密相关,并能够反映出项目的实际效果。
7. 沟通与协作:确保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评估团队的技能和能力,确保项目得到高效的执行。
8. 监测与调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定期对项目的绩效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对于未达到预期绩效的项目,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建议,您可以更好地进行事前绩效评估,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率。同时,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也有助于您在绩效评估方面不断成长和提升。
“绩效如何产生”,这是一个比较烧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一个前提——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假设是什么?这个基本假设首先需要考虑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种,在外界稳态环境下,基于资源、能力预设组织目标。在目标确定的基础之上,设计组织架构来承接目标。这样就把组织目标分解到了每一个组织单元,然后每个单元上配上最合适的人,保证每个人被充分激励和调动,从而保证每个单元的高效率运转来实现组织目标。这是通过强领导力来整合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背后的经营假设。这种情况下,关于绩效的来源,有一个词叫“效率”。也就是说,组织基于资源与能力预设目标,通过致力于人岗的有效匹配,通过每一个节点的高效率运转,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来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种经营假设,通过支撑个体的创新,捕捉并快速响应外界机会,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客户的认可实现个体的价值。同时因为组织支撑了个体实现价值的过程,所以组织可以和个体分享价值。这种经营假设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人与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单纯“雇佣制”更多地呈现出“合作”关系。组织通过与个体的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共生”,组织价值体现为支撑个体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更高客户价值的过程。这时候,关于绩效的来源,我找到了另一关键词“效能”。
1. 第一种经营假设:以“效率”为组织目标的绩效管理
首先,基于以效率为绩效来源的经营假设下,组织目标实现是以效率为核心诉求的。组织绩效追求效率,个体的绩效评价和管理也是以追求效率为前提。其实,管理的目的本身就是提升效率。从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分离,通过分解工作动作,解决的是如何使劳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第二阶段,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将管理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的职能和工作,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通过管理职能的专业化,解决了整个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第三阶段,是德鲁克和怀特·里克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解决的是个人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第一种经营假设下,通常组织处于一个稳态的环境,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组织中每个节点的高效率,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进而产生绩效和价值。在这样的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服务于效率。
(1)效率目标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式:基于承诺OR基于控制
组织目标实现是以高效率为核心,而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是个人效率最大化。那么,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去实现员工的高效率?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责任和长期雇佣关系;另外一种关注的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短期的交易购买关系。这两种差异,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典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前者是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后者是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为了追求人力资源的效率,但不同的人力资源模式,使得人力资源具体的职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招聘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候选人与组织之间的适应性,因为希望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员选拔的标准变化上,从关注能力模型“冰山”以上的知识技能,转变为更加关注个人特质和发展潜能。而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模式,人员招聘过程依然被视为是交易关系,通过招聘来购买应聘者的技能。
培训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在培训上投入非常大,培训应用范围更广泛的知识和技巧,希望通过多方面培养,让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同时持续关注员工的发展;而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用什么就培训什么。实践中,不同企业在招聘、培训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背后的根源首先就就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差异。
绩效评估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关注行为与结果,关注员工的发展、持续改善和提升。不仅要看结果,还希望通过对过程和行为的关注、价值观的认可,使合作关系能够长周期存在,这样对组织带来的价值更大。而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绩效上是结果导向,强调对员工的控制。
薪酬方面:基于承诺的人才管理模式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互相承诺、分享,强调以绩效为基础;对于薪酬里的“三个公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员工公平,更关注后两个。而基于控制的管理模式,主要考虑购买价格的合理性和外部市场竞争力,所以强调外部公平。只参照外部价格,通常不会随着工作年限和长期发展的提升而增加。
晋升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通过各种的方式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使得员工在组织里面能够更好地发展,所以会构建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发展通道。而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侧重于从外部劳动市场引进,晋升途径比较狭窄,不易转换。
工作保障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保障程度更高。
工作组织方面: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拥有更宽广的工作定义,特征有自我管理团队、高参与度等等;而基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较为狭隘的工作定义,往往表现为个人工作和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