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
不丹人不过春节,过的应该是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亚洲地区有13个国家将农历新年法定为公共节日。东南亚的很多国家,欢度春节的盛况并不比中国国内逊色。春节早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几乎成了举国欢庆的节日。除了中国,亚洲的12个国家是:朝鲜,韩国,越南,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文莱和不丹。其中,菲律宾把春节作为为公共节日,但是不放假;其它11个国家春节放假。柬埔寨、老挝等国家,虽然春节不是国家规定的假日,但是华人老板往往在春节期间给员工放假。春节是亚洲最重要的节日。
当然过,唱秦腔大戏,闹社火,扭秧歌。不过今年过年比较扯淡。
恩施人过春节很有意思的,很传统,很喜庆!
宁夏的汉族过年,回族不过年,宁夏的主要民族是回族,回族的过节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过节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
1、办年货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2、祭灶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贴年红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湖北宜城至南漳中巴车,19人,春节正月初五包车,一天700-800元钱。
过春节感想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人们团圆、喜庆的日子。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春节却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当大家都忙着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时,有些人却无法享受到这份温暖。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学业或其他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度过一个人的春节。
一个人的春节或许有些让人沮丧,但在这段时间里也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些特别的美好回忆。可以选择参加一些社区的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共度时光。也可以选择去旅行,探索新的地方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一个人的春节拥有自由和独立的优势,可以用来反思和制定新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一个人过春节还是与家人团圆,春节的气氛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喜悦。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街上张灯结彩,店铺门前挂上了红红的对联。人们互相拜年,送上红包祝福。家家户户贴上了福字,花花绿绿的对联挂在门上。家中的餐桌摆满了各种美食,香味扑鼻。这些热闹和喜庆的场景让人倍感温暖和幸福。
然而,春节的气氛也逐渐发生改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工作,久而久之,农村的春节传统日渐淡化。加上繁忙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无法在春节期间完全放松和享受节日气氛。他们可能只能利用短暂的假期休息片刻,不得不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中。然而,即使如此,人们对春节的期待和喜悦从未减少。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节日。它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许,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做一些与传统习俗相关的事情,如贴福字、贴年画,放鞭炮等。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春节也是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各种舞龙舞狮、表演杂技等精彩节目在春节期间上演,吸引着无数民众前来观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每逢春节,人们总会对新年充满美好的期待和祝福。无论是事业顺利、学业进步,还是健康幸福,人们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对于一些人来说,过去的一年或许充满了挫折和困难。而新年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可以把过去的不如意留在过去,迎接新的一年,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相互拜年,互致祝福。亲朋好友之间会互赠红包,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心。这种传统的互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总之,春节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节日。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一个人度过,都能体会到春节独特的氛围和文化。春节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也是人们表达爱和关怀的时刻。
鄂州民间有辞年与拜年、拜大年的风俗。
所谓辞年,一般在腊月十五之后,人们带着鱼、肉等专门去看望亲人和年长者,这也称“过年送节”。
这是农历当年最后一次去看望并作辞,意思是:今年我不再来了,过年再来给您拜年!
辞年一般是当日上午去,辞年者都有“回箩”的,即主人回赠的如土特产、烟酒、果品等。
拜年,就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亲友之间的相互拜访活动,是春节的重要内容。
拜年有个顺序,即初一拜祖父母、父母和乡亲,初二拜外祖父母、舅舅、姑姑、姨母,初三拜岳父母,初四拜哥哥和姐姐,其他亲友从初四开始相互拜年,拜年最迟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
常说的“有心拜年端午不迟”,只是戏说而已。
拜年也一定要当天上午去。
除乡亲之间“拜跑年”不带礼包外,其他人相互拜年都要带礼包和红包,人们会热情接待拜年的客人,放鞭迎客,并留在家里吃年酒。
年酒开席前,主人先要“烧茶”,就是做鸡汤面或排骨汤面,请客人享用,相当于“过早”。
“吃茶”要回碗,即把碗里的面条或米粉吃完后,留下鸡腿、排骨肉。
而现在主人不让回碗,你要回碗,他说你嫌他没做好。
若你讲客气一定要回碗的话,就先把碗中的鸡腿等挑出来放在另一只碗中,然后再享用美味的“茶”。
旧俗中,拜年要行跪礼和作揖礼,现在已变成了行抱拳礼和握手礼。
拜年的客人带小孩去,主人都要给小孩红包,并笑着说“拜年拜年,红包向前”,客人也要给主人家的小孩或晚辈红包,民间称这是“过年花细伢”,主人家和客人都有红包,真是皆大欢喜。
拜年活动中,还有一种礼节不太为人所知,就是拜大年。
鄂州的拜大年,主要是过年时祭祀逝者,这跟许多人理解的拜大年不一样。
亲戚或乡亲中如有长者在农历头一年逝世,那么就要在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二上午,到逝者的家中去拜年,向神台上逝者的遗像和灵位行跪拜礼,主人家也有人陪跪。
下午,逝者的后人或亲属,在左衣袖贴上白十字符号,到塆里乡亲家门口回拜,但不能进屋,这是禁忌。
这样过春节: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