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汇兑损益结转流程: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月末最后一天公布的外汇中间价,计算所有需结转汇兑损益科目的外币余额,各科目外币余额乘月末中间价,得出月末各科目应有本位币余额,应有本位币余额与账载本位币余额的差额则为本月应结汇兑损益。
收汇的时候做账:
借:银行存款(外币)
贷:应收款项
结汇的时候已经做了:
借:银行存款(人民币)
贷:银行存款(外币)
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进行货币交易(即外汇兑换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另一种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损益。
一、剔除分算法
即逐笔核算货币性外币账户上汇率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的价值变动额,而对汇率没有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则不予考虑。
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上述结果若为正值,表示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二、综合差额法
这种方法须先计算出货币性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并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将其与该外币账户上的每笔外币金额按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得出的差额就是该账户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
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期末汇率-(该外币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其结果若为正值,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汇兑损益(Foreign Exchange Gain/Loss),是指企业在买卖国际货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盈利或损失。汇兑损益计算公式:汇兑损益=(期末结汇汇率-期初结汇汇率)×外币期初余额。举例说明,期初结汇汇率为4.30,期末结汇汇率为4.25,外币期初余额为1000,则期末结汇汇兑损益为:(4.25-4.30)×1000=¥-50。
拓展:汇兑损益的分类主要有结汇汇兑损益(realized exchange gain/loss)和未实现汇兑损益(unrealized exchange gain/loss)。结汇汇兑损益是指经实际买卖进行汇兑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未实现汇兑损益是指企业期末外币账户余额受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一般会在附注中说明。
汇兑损益的计算方法通常如下:确定汇兑损益项目:明确需要计算汇兑损益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如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记录初始汇率和期末汇率:记录资产或负债项目初始入账时的汇率以及期末的汇率。计算外币资产或负债的汇兑差异:用期末汇率乘以期末外币余额,得到期末外币折合本币金额。然后,将其与初始入账时的本币金额进行比较,两者的差额即为汇兑损益。考虑汇兑损益的方向:如果外币资产升值,汇兑损益为正数;如果外币资产贬值,汇兑损益为负数。同样,对于外币负债,升值时汇兑损益为负数,贬值时汇兑损益为正数。汇总所有汇兑损益项目:将各个外币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汇兑损益进行汇总,得到总的汇兑损益金额。计入财务报表: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适当的会计科目。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汇兑损益时,还需要考虑汇率的选择、套期保值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会计政策和法规。此外,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因企业的会计政策、外币交易的性质和规模等而有所不同。如果涉及复杂的汇兑损益计算,建议咨询专业的财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市场汇率的波动也会对汇兑损益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汇兑损益计算时,应及时获取准确的汇率信息。
1 汇兑损益的计算是根据汇率波动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化所产生的损益。2 汇兑损益的计算公式为:汇兑损益=外币资产或负债的本币价值-外币资产或负债的原币价值,其中本币价值和原币价值的换算需要使用当时的汇率。3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外币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基准,以及汇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
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进行货币交易(即外汇兑换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另一种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损益。
1.剔除分算法。即逐笔核算货币性外币账户上汇率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的价值变动额,而对汇率没有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则不予考虑。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上述结果若为正值,表示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2.综合差额法。这种方法须先计算出货币性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并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将其与该外币账户上的每笔外币金额按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得出的差额就是该账户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期末汇率-(该外币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其结果若为正值,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汇兑损益是涉外企业在货币兑换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汇兑损益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核算。有涉外业务的企业会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学习,掌握汇兑损益的会计核算。
汇兑损益指企业在进行跨境交易时,由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益。一般来说,当企业向国外支付货款时,如果汇率下降,导致需要支付更多本币来获得相同金额的外币,则会产生汇兑损失;相反,如果企业从国外收到货款时,如果汇率上升,导致能够获得更多本币,则会产生汇兑收益。汇兑损益是跨国企业经营的常见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结果有重要影响。为了降低汇兑损益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对冲策略,例如通过外汇期货等方式进行风险对冲,或者选择使用稳定的汇率支付方式。
1、结汇时(外币兑换人民币)
借:银行存款(人民币,实得数字)
财务费用(借贷方得差额,如借方小于贷方,为汇兑损失,用蓝字,如借方大于贷方,为汇兑收益,用红字)
贷:银行存款(外币,按照记账汇率计算人民币数字)
2、购汇时
借:银行存款(外币,按照记账汇率计算人民币数字)
财务费用(借贷方差额,如借方大于贷方,为汇兑收益,用红字,如借方小于贷方,为汇兑损失,用蓝字)
贷:银行存款(人民币,实际支付数字)
每月月末调整汇率时,若月初汇率低于上期汇率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贷:银行存款(外币)
应收账款(外币)
预付账款(外币)
应付账款(外币)
步骤:
1、从中国人民银行查询获得月末最后一天公布的外汇中间价;
2、对所有需要结转汇兑损益科目的外币余额进行计算;
3、可通过各科目外币余额乘以月末中间价得到月末各科目应有本位币余额是都少;
4、本月应结汇兑损益就是应有本位币余额与账载本位币余额的差额。
年末结转汇兑损益如何做账
借:银行存款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如果比前存款账减少,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兑损溢
贷: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