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国内推行卫所制度,在地方上设立百户所,辖区大致与乡镇差不多,下辖总旗与小旗,合并数所为一卫,在卫设卫城及千户所,一省之内的卫所归属于都指挥使司,全国的所有卫所又全归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管辖。
因为明初经过元末的乱世大战,卫所多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卫所军户们种的是国家的田地,除了直接向朱元璋缴租之外没有别的付出,所以一年到头不但不用付军费,甚至还有收入,所以朱元璋自豪的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凡事都要发展的来看,明朝初期人口较少这种屯田制度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和平几代人之后,屯田制度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由于朱元璋限制的太死,军户与民户之间不可以自由流通,再加上那个时代又没有节良措施,老百姓生养的又多,导致卫所根本没有那么多田地可以分配。
人均的田地少了,再加上卫所长官缺乏足够的上升通道,只有把心思都放在挣钱与剥削军户身上了,导致普通军户的日子比佃农过得更惨,而边关地区种的粮食根本不能自给自足,军户们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有力气上阵杀敌?再加上军官们吃空饷,所以卫所军队的战斗力之低可想而知。
军官们为了在战场上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得不培养一部分充当护卫的军户,结果形成了畸形的家丁制度,而家丁投入的巨大消耗使得军官们又加倍的剥削军户以求收支平衡,最后是家丁的日子越过越好而军户的日子越过越惨。
卫所军战斗力不行,但是边疆还是要防御的,于是明朝又不得不征兵以充九边,在那个时期,军和兵是有区别的,军指的是卫所的部队,只有兵才是招募的部队,当兵吃得是军饷,虽然也有军官克扣喝兵血的事情,但是比之军户多少还是要好一点的,毕竟打仗之前还是要发开拨钱的。
到了崇祯年间,国库入不敷出,以往每年解递进京城的四百万石漕粮最后也只有一百万石,其余皆被沿途大小官吏瓜分,即使朝廷拨付给九边的军费,也最多只有半数能够到达边关就不错了,除了皇帝之外,朝中经手的大小官员都从中分润好处,而囊中羞涩的崇祯也不得不向老百姓伸手要钱,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合计共两千万两白银,而农民付出的可能是四千万两甚至更多,可最终能有一千万两用于边防就不错了。
当然崇祯的穷全赖到九边军费上也言过其实,毕竟冗官、藩王、漕运这几项支出就已经要产生财政赤字了,而加饷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就明朝末年的士大夫阶层的节操来看的话,真当得起崇祯临死前的那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