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服饰变迁,你了解多少呢
说起20年代的流行服饰那然是旗袍了,旗袍是由满清旗人的服饰演变来的,它经过西方传来的制作手法改良过后便成为了我们国家独特的一道风景线。20年代的时候,旗袍穿着率最高的地区是在上海,大家都知道张爱玲,她写了很多让人倾倒的词句,她就曾经表示旗袍在服装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说它是服装的一次重大改革也不过分。所以在20到30年代期间,旗袍成为了上海女人们的标配。无论是谁都对旗袍偏爱,甚至带领了全国的“旗袍热”。
1918年的时候,学术界开始倡导服装的从简,女孩们将头上的簪还有耳朵上的耳环摘下,衣服也变的朴素,其中最代表那个时代的服饰就是那时的女学生装束了,上身是朴素的衣服,下面是简单没有花纹的黑色长裙。引领这种装束蔓延至所有学术界的知识女性的是北京还有上海的学生们。过了没多久也让那些常年在家中的传统女性也换上了这样朴素的服饰。甚至到了五四时期,这种装束还演变成了校服的标准穿着。“文明新装”就是这样而来的。它也成为了五四的标志。
在1911年的剪辫子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大家都了解剪辫子的意义,而剪辫子在小编看来也可以算作那时人人都要“遵守”的时尚了。
到了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美国的比基尼岛试爆让一位来自巴黎的泳装设计师有了灵感,他制作出了一套新款的泳装,用的布料非常少,甚至仅仅只盖住了女人们身上少部分的面积,并且取名比基尼。这款泳衣的创新是爆炸性的,虽然这件服饰在严重打击着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但是这里并没有阻碍时代在向前进,依然有着很多的人选择尝试。咱们熟知的玛丽莲梦露就借此机会坐上了好莱坞重磅女星的宝座,一时间时尚界开始有了重大的改变。那时的比基尼日历到现在还是有所保留的。
到了50年代,北京的一家“时尚”服饰公司,为毛主席亲手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领部变成了尖角领,腰部收了一些,后背拉宽,袖子也进行了提高,这改良版的中山装衬托出了穿着者的威严气质,当然也被毛主席喜爱,所以这件衣服也算是在时代的长河中成为了新时期的时尚标志,大家将这件衣服取名叫“人民装”。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布拉吉”这种服饰吗?这件衣服是前苏联的女子常装。在50年代苏联的东西很多进入我们国家,这也使布拉吉成为了当时的另一种时尚。能够展现女子身形美的布拉吉开始被各个年龄层的人们追捧,也渐渐被人改名叫做“连衣裙”。
在1966年,我国的服装风格又迎来了一次巨变。四旧的风也刮进了服饰界。使得草绿军装成为了新一种流行,无论男女都换下了衣裙穿起这军装,这也是在服饰界为数不多的以军装为美的时代。
战争结束后,一些奢侈品品牌涌现,迪奥作为只有上流社会才能用得起的品牌开始引领时尚。回归和平生活的人们开始追求优雅与浪漫,而有些复古的迪奥风吹来,使得富裕的人们前赴后继的购买与穿戴。而那时的迪奥服饰款基本都是凸显女性身形美得,每件服饰都在以S型呈现,确实会让每个女孩变得灵动。
说起那时另一款奢侈品品牌就是纪梵希了,纪梵希中最有名的模特奥黛丽赫本也是家喻户晓了,奥黛丽赫本身着灰色衣裙向人们慢慢走来的模样让当时所有的人震撼,这款裙子的设计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凸显了她所有的美与优点。露肩洋装开启了时尚界的另一扇大门,让人们开始发现在服装上特别的剪裁是有意义的。
1、新中国养老制度起源于东北;
2、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出台;
3、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险体系初步完成;
4、市场经济时期,社保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一、新中国养老制度起源于东北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开始的称呼是“劳动保险制度”,1949年9月,“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此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实际上,“劳动保险”一词在1948年就已经出现,由李立三确定的名字。李立三可以说是新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缔造者。
1948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办,会议提出一项政策:“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
1948年,在哈尔滨试点的基础上,李立三起草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草案)》。
1948年12月,有关部门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从铁路、邮电、矿山、军工、纺织等七大行业开始,劳动保险制度开始推行。
《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各公营企业要按月缴纳工资总额3%的劳动保险金,其中30%存在政府指定银行,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剩余的留在本企业用作劳动保险开支。另外,养老金的发放,则是“按工龄长短发放本人工资30%-60%”。
有两点需要注意:
注意一:草案中工人要求缴纳千分之五的工资,正式实施后工人是无需缴纳费用的。毕竟当时工人是需要缴纳公费的。
注意二:条例只涉及工人身份,不涉及干部身份——为后来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埋下了隐患
注意三:实际上是单位缴纳5%总工资的七成用来发放退休金,为后面留下隐患。
二、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出台
1949年10月,李立三担任劳动部部长,劳动保险局成立,隶属劳动部。
1949年11月,由李立三牵头起草全国劳动保险法规。
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这是2010年《社保法》以前60年内中国唯一的社会保障法规!
《条例》主要奠定了我国社保保险制度的基础,解决了新中国初期职工的生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根据工资总额的3%按月提取劳动保险基金,其中70%留存企业基层工会,用于支付职工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性开支,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供统筹。退休职工则是根据工龄,从劳动保险基金中获得原工资35%-60%(1953年提高到50%-70%)的养老金。
此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
1953年1月,国家对《条例》进行改革,提高了待遇标准,扩大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有两点需要注意:
注意点一:条例同样只适用于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那会还不叫养老金)由国库负责。
注意点二:国家曾发文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约定为原工资的50%-80%,但是影响较大,至少说明国家当时就准备“并轨”两大群体养老金问题。
三、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险体系初步完成
1954年6月,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劳动保险业务移交工会统一管理的联合通知》,通知指出,劳动保险业务由工会统一管理。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休等问题的基本制度规范。
1958年2月,国家发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事业、国家机关职工的退休制度,退休金全部调整为工资的40%-70%。
一直到此时,我国以劳动保险为代表的社保体系初步完成,此时养老体系属于“国家保险”模式。
197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安置懦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有三点需要注意:
注意点一:虽然退休金统一调整为40%-70%,但是两个群体分属两套资金体系。
注意点二:当时企业盈亏都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因此双轨养老体系并无本质差异。
注意点三:当企业改革,前面两点将会是养老金“双轨”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经济时期,社保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1982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准备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但是遇到了许多问题。
比如部分企业亏损,但是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占了企业总工资的一半以上,更有甚者超过了企业总工资。停发、减发等引起了许多问题。
比如外企、合同制出现使得一些人无法被原来的养老制度覆盖。
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很多人对于计划经济的“劳动保险”有意义,逐渐用“社会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1982年,国务院体改办支持上海试行养老改革,由保险公司统筹集企业职工养老金,由企业根据利润多少为职工向保险公司缴纳养老保险金,职工退休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
1984年,劳动人事部指导泰州、江门、东莞、自贡试点上海做法。
1985年的“七五”计划明确提出:“全民所有制单位要逐步推行职工退休费的社会统筹”!
1986年10月,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对国有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
根据规定,企业和合同制工人,按其工资15%的水平,共同缴纳退休养老基金,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3%,工人退休后按月发放养老费,发放办法参照1978年的规定,多缴多得,不足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退休人员由企业供养转化为社会供养。通知决定提出,个人按照3%缴费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逐步提高。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引入个人账户。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建立个人账户,建立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推动养老办法按月计发制度改革,当时计发月数统一为120。
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企业最低缴费比例为3%,企业缴费比例不超过工资的20%。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才形成了现在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月数呈现阶梯梯度。
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个人缴费。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8、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9、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0、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1、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12、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3、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4、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5、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6、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7、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8、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19、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扩展资料:
关于朝代的歌谣: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史变迁:
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起。
书有多重意思?一层意思是指书法,字的六书。另一层意思说的是书籍。这里说的是书籍的意思。
书籍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中国古代的文字,开始时刻在龟甲板和动物骨头上的。这时还不能称之为书。后来把文字刻在竹简上,并没有皮条把它编起来。这次算产生了书的雏形。后来进一步发展,把字写在帛上,蔡伦造纸之后要把这写在纸上。并装订成册,这时才有了书的完备形状。后来发展了刻板印刷的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才出现活字印刷的书。直至现代的书。
1前苏联解体;
2柏林墙倒塌东徳和西徳合并徳国统一;
3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为单极世界;
4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西化,
5北约不断东扩
如下:
秦汉及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吴郡,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
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
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
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并改17市乡为17区,上海始有区一级建置。
上海地区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仍隶属江苏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上海市划分为30个区。解放(1949年5月27日)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
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
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
2009年,撤南汇区、浦东新区,组建新的浦东新区。
2011年,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
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
2016年,上海市下辖的唯一一个县——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全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
扩展资料: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界于东经
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1、石器时代(史前,约5000年以前)
2、铜器时代或青铜时代(奴隶社会)
3、铁器时代(封建社会)
4、机器时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大致的分类,具体时间东西方有不同,中国春秋战国前是青铜时代,之后就进入铁器时代;西方古罗马时期是奴隶社会,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之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答:重庆历史变迁全过程。1、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
2、公元581年,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11月20日,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54年6月,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
3、1983年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4、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